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武汉医疗团队突破肺移植“卡脖子”难题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日期:2021-04-12点击:

肺移植手术现场。医院供图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杜巍巍 杨岑)在肺移植领域,供体肺离体后保存时间太短、围手术期生存率不高、移植术后康复时间长,此前一直是“卡脖子”关键难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将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时间从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实现三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复出院。这一围绕肺移植重大关键难题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斩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在同领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7岁的竹安(化名)从事石材加工多年,2020年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被确诊为肺部不可逆纤维化,唯一的生机就是做肺移植手术。

通过肺移植评估后,他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加入“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等待名单。12月19日凌晨,一例脑死亡患者捐献的肺源与竹安匹配成功,当天下午,在麻醉科吴洋副主任医师团队的保驾护航下,胸外科副主任林慧庆教授团队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竹安在熊娟护士长与护士胡晓晴组织的术后快速康复系统下,仅1天时间就拔除了ECMO,48小时后完全撤离呼吸机。

作为湖北省内最年轻的肺移植手术受者,竹安终于实现了他的新年愿望——畅快呼吸、自由生活。他不知道的是,在像他这样的肺移植患者身后,凝聚了专家团队的心血研究。

据介绍,作为现代医学的重大进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中国发展迅速,目前每年仅大器官移植数就近15000例。其中,肺移植在技术和管理难度上,堪称“器官移植之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耿庆教授介绍,肺移植作为终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可有效地改善终末期肺部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肺移植术后移植肺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也是术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及阻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近、远期生存率,也成为目前国际上肺移植研究的重点。

从2017年底开展肺移植手术以来,该科耿庆、林慧庆教授团队围绕肺移植“卡脖子”难题,联合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团队开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临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突破一系列关键难题,该院肺移植团队持续提升供体肺、特别是“边缘性供肺”的利用率,给众多渴望新生的肺衰竭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医院胸外科近三年来实施肺移植手术21例,心外科、胸外科联手成功实施湖北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最远的肺源从以往以武汉为圆心的1000公里半径内,扩大到海南、云南等边疆地区。

胸外科团队将供体肺缺血再灌注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后,显著提升了供体肺的质量,还将快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肺移植,术后康复时间显著缩短,单肺移植病人最短13天即康复出院。

这一研究成果对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扩大肺供体库、提升边缘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及开展紧急救援性肺移植手术,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研究成果在全国1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得以推广,授权专利8件,发布指南、规范及专家共识9个,对我国肺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肺移植规范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更多需要肺移植的患者带来生机。